保育與重建的平衡取捨


香港地少人多,要持續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,重建是無可避免的,但有評論指重建會令一些特色街道和地區文化消失,例如雀仔街、花布街和喜帖街等。因此,近年一些人士強烈反對任何重建,認為要全面保育,特別是要保育一些荷載香港人集體回憶的舊建築和本土文化。

但亦有另一方的意見認為,重建是必須的,既可改善舊區的惡劣居住環境和解決殘破失修樓宇的問題,又可以提升香港的已建議環境,改善城市設計及道路網絡,而在重建時亦可盡量保留地區特色,例如一些露天市集也免得於地區的自然發展,漸漸地萎縮和消失了。

2011年《市區重建策略》列明,文物保育是市區更新的一部分。市建局除了會考慮保存市區更新項目範圍內的歷史建築物,更會推行「點‧線‧面」市區更新地方營造概念,以及進行「油麻地及旺角」 地區規劃研究,希望可更全面推行市區更新工作,並按實際可行的情況去推動重建、復修、保育及活化項目,以期達致市區更新的新舊兼容的目標。


思考問題

  1. 當城市發展和保育地區文化特色之間出現矛盾時,應如何作出取捨及考慮什麼因素?
  1. 在保留香港人集體回憶的建築和地區特色這個議題上,有沒有一些客觀的估量標準?
  1. 在重建發展、樓宇復修和文物保育方面,政府、市建局和業主應各自負起甚麼責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