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戰與爭議


市區更新是個複雜的議題,過程中需要考慮居民需要、土地資源運用、社會經濟、地區文化歷史,以至環境可持續發展等;因此,要做好市區更新以應付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需要,我們必須尋根究底,釐清困難和限制所在,然後探索新方向和策略,推動香港市區更新邁向另一領域。讓我們齊來思考和探究當中的一些問題。


  1. 目前市區更新的推行模式、規劃程序參與者及有關工作所需的時間,是否能追趕及有效處理未來20、30年的都市老化問題?
  • 要有效地推行市區更新,須引入多元的合作模式,鼓勵不同持份者參與,以達致官商民合作的集體成效。多元模式包括夥伴合作、自行發展、與發展商合作、擔當促進者角色等。
  • 不能單一以重建發展去解決市區老化。要結合重建發展、樓宇復修及改造重設的新思維,重新刺激市場,鼓勵更多持份者參與。

  1. 不少舊樓已超出現行城市規劃和法例框架所准許的發展密度限制,如何處理並激發這些樓宇的土地使用效益和重建發展潛力?
  • 因應地區的發展和市區更新的需要,可考慮適度地彈性調整地積比率(樓宇的總樓面面積與地盤面積的比率),例如研究轉移地積比及將利餘地積比作為儲備的可能性,並尋找適當地段提升規劃參數及改劃用途,以激發舊區的發展潛力及提升土地用途效益。

  1. 解決市區老化問題不能單靠拆卸重建舊樓,如何找尋其他方法以延緩樓宇老化?
  • 因應樓宇的年齡及狀況,制定一套長遠而針對性的樓宇復修策略,從三方面鼓勵、推動及協助業主強化大廈的保養及維修,包括「預防性維修」和「樓宇復修」,以維持大廈在安全及衛生方面的正常運作;及增置符合現代樓宇標準設施及裝置的「改造重設」,為舊樓追加升降機及消防設備等裝置。
  • 檢視現行法例和行政措施,研究就業主履行其樓宇維修保養的責任的相關法例是否足夠;以及是否有需要規定業主從管理費中撥出一個合理的百分比,用以滾存大廈的維修工程備用基金。

  1. 加快重建步伐可以提升已建設環境及改善舊區居民的居住環境,但無可避免地亦為公、私營房屋市場帶來壓力。如何妥善安置受大規模拆卸重建影響的居民?
  • 面對市區可開發土地短缺及公屋供應緊絀等客觀因素,加上居民對希望能原區安置的期望,必須要以新思維去尋找調遷/安置的不同方法。 長遠來說,香港極需要額外的房屋用地,才能有效應付因受舊區重建影響的住戶對房屋的大量需求。

  1. 在高密度發展的地區進行市區更新會面對不少挑戰,如何可改善舊區的交通基建、空氣質素、採光和通風等,並同時提供公共休憩空間?
  • 引入「智慧城市」元素以締造優質社區環境,例如優化行人路連接和交通網絡,加添公共休憩空間,改善採光與通風,並建設既環保又智慧的樓宇。同時,又可利用科技令高密度發展地區的現有交通配套、供電及渠務等公共服務得以繼續有效發揮作用,而不超越地區基建設施的負荷。
  • 透過「地方營造」提升地區公共空間的質素,彰顯地區特色,激發它的經濟活力和可持續發展。